当前位置 : 大连城市规划
 
 

梳理大连历史上的城市规划

 

一、 沙俄租借时期的城市规划(1898--1904年)

沙皇俄国强占旅大地区后,一方面把旅顺作为太平洋舰队的基地来经营,建成一个海军要塞,一方面在大连湾沿岸开辟新港,建设一座新的港口城市。

1901年形成的大连城市总体规划图看,大连城市的性质是:港口、商贸城市。港口布置于城市东部青泥洼海岸,规划了4个突堤式码头,并有铁路与港口相连,形成了海运和陆运联成一体的优势。城市规划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和布局上,采用了欧洲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(放射线、对角线、圆形广场)的规划手段,并运用了严格的功能分区概念,把城市划分为3个区:行政区、欧罗巴区和中国人区。 行政区位于今胜利桥以北,占地约会044平方公里,是最早建设的地段,也是全市的行政中心,建设了一幢二至三层体量稍大的市政厅建筑,坐落在广场的北面,而各机关则散落在附近街道的两侧。其余地段便是铁路,轮船等单位的家属住宅区。 欧罗巴区东临大连湾,西与西公园(劳动公园)相邻,北与行政区有桥(今胜利桥)相联,南至南山山麓,占地约4.14平方公里。该区地形开阔,是规划中的城市中心地带。规划的莫斯科大街(今人民路及青泥洼以东中山路)贯穿东西,规划的码头、火车站均设在这里,交通极为方便。商业区、俄国人的居住区也都安排在这里。 中国人区位于今北京街一带。该区地势高低不平,离城市中心区较远,交通不便。对该区这次规划没有做什么工作,只是划出一块地方供中国人居住、生活和活动,并使之与俄国人隔离开来,当时中国人数十倍于俄国人,然而所规划的中国人区用地仅为欧罗巴区的1/4左右,表现出了明显的殖民地城市特征。

 

二、 日本占领时期的乘胜前进规划(1905-1945年)

1 日本占领初期,1905年沿袭了沙俄租借时期城市规划的地区划分,即将市区分军用区、日本人居住地区、中国人地区。19051月,日本政府允许普通日本人自用航渡移居大连市,引起大连市日本人数激增,直接导致日本人居住地的缺乏,于是一些军用地改为民用。这期间,城市规划主要三项:

(一)在沙合口建设一个铁路工厂,它的建设成了影响以后大连市区规模的重要因素。

(二)19091月,推出了以原沙俄规划为基础的中央公园(现劳动公园)以东地区的《大连市规划》。

(三)修建道路广场及有轨电车。

2 日本占领中期(1910-1929年),自1909年以后,由于工贸的快速发展,人 增加较快,于是又在大连西部分别于1910年、1911年、1913年多次追加了市区扩展规划。到1919年,人口已突破10万人,再用小规模追加城市规划的方法已无法适应人口急速增长的需求,,因此,产生了通常所说的1919年的市街扩张规划。新制定的小岗子、伏见台(今风光街)以西至沙河口、马栏河一带规划,共占地6773000平方米,并将土地使用性质分为住宅区、商业区、工厂区、混合区。

3 日本占领后期(1930-1945年),由于当时大连市发展的特殊性,迫切需要对 外人口聚集地的发展进行指导,市内的一些设施也需要紧急实施,因此,一方面进行立足于全局的综合性城市规划的调查和准备,另一方面对急需实施的规划先于综合性规划单独编制。

三、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城市规划(1945-1966年)

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(1958-1962年),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,新中国的经济形式日新月异,大连市的情况也有所好转。从1957年起就开始了新城市规划的编制。于1958年初提出初稿,几经讨论修改,最后定型于四稿,称为"58规划",这是建材以来第一部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。 1958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,虽然受:左"的政策的干扰,明显留下了"大跃进"的印迹,但是对大连城市的发展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。 

四、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规划(1978-1990年)

19783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。为加强规划队伍,8月成立旅大市规划设计院,并开始组织编制大连城市总体规划。1982年,编制完成。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这部总体规划,它也是建国以来大连市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。 这部规划综合考虑大连的历史、现实与未来,确立城市性质为"港口、工业、旅游城市"。在一段时间内,这部总体规划较好地指导了城市建设。

 

五、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规划

1990-1984年国家批准大连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,在沿海发展战略中承担着东北经济区的窗口作用,这是大连城市发展战略中的重大变化。这一变化,要求总体规划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。但是原有的规划已不适应当前城市发展,需要尽快对其进行内容的充实、调整和完善。

1990年末,经多方努力,《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》的全部工作完成。 这次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是:贯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,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,坚持经济的、区域的、动态的规划观念,运用弹性规划的方法,合理确定城市规模、城市发展方向、城市结构模式和城市总体布局,逐步把大连市建设成为对外开放度高,吸引力和辐射力强,多功能、综合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。 这次总体规划调整的时机是成熟的,调整后很快得到实施。 敲定大连二十年后的总体规划 2000 1213日,市人大5楼会议室,伴随着多媒体演示,市城乡规划土地局总规划师董伟向人大常委领导、委员及市民代表汇报和讲解着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(1999-2020)。

根据国际性城市在功能上的共性要求,并充分反映大连自身的特点,本次规划将大连的城市功能定位为: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、商贸中心、旅游中心、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。通过对大连市的自然情况、资源状况、区位优势、大连市的城市发展历史和城市现有特点的深入分析,并参照国内外发达城市的经验,确定大连的城市性质为: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;将建设成为文化、体育和现代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国际名城。

近期(1999-2005)发展目标: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,优化城市环境,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,建设成为中国北方投资环境最好、最富商机的口岸城市之一,为构筑现代化国际名城奠定基础。远期(2006-2020)发展目标:初步形成中国北方航运、商贸、旅游、金融、信息中心,确立现代化国际名城的地位。远景(2020以后)发展目标:建设成为经济繁荣、功能完善、环境优美、科教发达、社会安定、市风良好、人民生活质量较高的清洁、舒适、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名城。此次规划对城区界定图做了重大调整,扩大了城市规划区面积,增加了规划控制区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大连的城市规划摈弃了国内一些城市"摊大饼"的城市结构模式,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角度,将主城区、旅顺口城区、金州和新组区由山林、公园、绿地组成的绿色屏障和绿色走廊间隔,形成各城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间隔、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组团式城市结构模式,充分营造一个适合人居的,城依山建,山在城中的山地生态城市,为大连走环境经济之路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保证。

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主城区用地,此次也做了历史性的调整。工业发展与用地今后城市主城区不再安排新的大、中型项目,对原规划的13个工业组团调整为4个工业区。逐步改变沙河口工业区用地性质,远期为打开大连湾北部岸线,建设文化体育中心和公园做准备。

居住区与住宅建设:规划2005年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,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,基本上达到小康型家庭居住标准。

公共中心:规划重点改造和完善由人民路涉外商务区、中山广场金融中心区、天津街步行商业区和青泥洼桥中心购物区等组成的市级公共中心区,建设泉水地区和西安路市级公共副中心及岭前、长春路、春柳、甘井子等区级中心,形成白云山科技文化信息中心,梭鱼湾文化体育中心,星海湾国际信息展示及会议中心,凌水科技教育中心,傅家庄及棒棰岛地区与七贤岭地区旅游度假中心,南关岭物流中心的网络体系。 由于烟大轮渡的形成,大连火车站规划迁至南关岭,大连火车站原址将变成市内轨道交通的枢纽站;在保留周水子机场的确情况下,规划在三十里堡建设新国际机场,调整大连港东港区的功能,使大连港真正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。远景规划建设连接主市区和新城区的跨海大桥,既形成环行交通,又增加城市景观。

 

 

分享到 0
 
 
 
本网站所用素材均来自百度搜索所得 如有侵权 请及时联系管理员
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© 2012 yoyodalian.com 技术支持QQ:1621192074
关于我们 | 法律声明 | 人才招聘 | 设为首页 | 联系我们 | 百度地图
辽ICP备05012156号 许可证号:L-LN02267